查看原文
其他

新冠疫苗研发,再现小弟掀翻老大哥;将助力中国蛋白疫苗研发

Henry, 王宇歌 生物医学家
2024-09-05

“点击👆并加星标,关注医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COVID-19;疫苗;研发


新冠疫苗研发,
小公司最强

进入到2021年,全球疫苗研发和接种都在加速。已经公布的3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保护效力最高的新冠疫苗主要包括:美国Novavax的蛋白疫苗NVX-CoV-2373,保护效力为95.6%(非突变株)/89.3%(包括突变株);美国Moderna的mRNA疫苗mRNA-1273,保护效力为94.1%(非突变株);德国BioNTech研发的mRNA疫苗BNT162b2(由美国辉瑞接手完成临床试验),保护效力为95%(非突变株)。
这三个疫苗的研发机构的共同特点是:之前都是少为人知的小生物制药公司。


与之相对照的却是,而本次疫苗研发中,疫苗领域的老司机纷纷折戟。
美国默沙东于2021年1月25日宣传,因为效果不好,放弃进一步试验由巴斯德研究所研发的病毒载体疫苗
法国赛诺菲/英国葛兰素史克于2020年12月11日宣布,因为其研发的蛋白疫苗在老年人中无法诱导出令人满意的效果,将于2021年2月启动新的候选疫苗临床试验。
美国强生于2021年1月29日宣布了其病毒载体疫苗单次接种的3期临床试验结果,预防中度和重症COVID-19的保护力为72%(非变异组)、综合效力66%;如果算上轻症感染者,保护力会更低。不得已,强生公司加上了两次接种的试验组


疫苗佐剂,
再现小公司掀翻老大哥

除了疫苗研发公司中,小生物制药公司碾压老司机之外,在疫苗佐剂的研发中,也出现了同样的一幕
2021年2月1日,中国在新冠蛋白疫苗研发中的先锋,三叶草制药公司(Clover Biopharmaceuticals  )宣布,拒绝英国葛兰素史克的疫苗佐剂,转而使用美国Dynanax Technologies的佐剂。
从我们又写了英文名字,您就会猜到,和前面的三家小生物制药公司一样,位于美国加州的Dynanax也是一家小公司,小到还没有中国名。

这是中国三叶草公司在早期临床试验中评估了葛兰素史克和Dynanax两个公司的不同佐剂之后做出的决定。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三叶草公司的研究也得到了流行病预防创新联盟(CEPI)的财政支持。

同一天,Dynanax也宣布,CEPI将提供9,900万美元的资金,以支持Dynavax的佐剂CpG 1018的生产和使用。

根据我们的统计,目前已经明确使用了创新型佐剂的新冠疫苗公司有7家。
其中法国Valneva、印度Biological E和中国台湾的Medigen等三个制药公司直接选择了Dynanax的佐剂。
法国赛诺菲直接选择了葛兰素史克的佐剂,不过因为疫苗保护力弱而需要重新设计。
有两个公司同时试验了Dynanax和葛兰素史克的佐剂。其中中国Clover(三叶草)最后选择了Dynanax佐剂;而加拿大的Medicago选择了葛兰素史克的佐剂。
另有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研发的疫苗,使用了CSL的佐剂,这个疫苗也已经宣布失败而放弃了进一步研发。

这些选择显示,在疫苗佐剂方面,小公司Dynanax已经遥遥领先于老大哥葛兰素史克。

为什么佐剂对于新冠病毒很重要?
佐剂的使用不仅仅可以减少每剂疫苗所需的疫苗蛋白量,更可以显著增强免疫应答,并且已经可以诱导产生更强和更持久的免疫力。
2021年1月25日,印度Bharat Biotech的一项研究显示,使用Dynanax佐剂的疫苗血清转化率为91.9%,而使用传统的铝剂为佐剂的疫苗血清转化率为82.8%。

佐剂对于新冠病毒的预防尤其重要,因为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强,目前认为,需要人群中75%的人对新冠病毒有免疫力才能达到群体免疫,遏制新冠病毒的传播。
尽管中国、美国等都是要求疫苗有50%以上的保护效力即达到批准的基本要求,但实际上,过低的疫苗保护效力无法形成群体免疫


美国的小生物制药公司
为什么这么强?

我们之前特意讨论过,这主要是由于:

1,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持

美国的国立卫生研究院(NIH)2019年的预算达392亿美元,这些资金不仅仅投向大学、医学院和医院的科研人员,也投向制药公司、企业以及众多的小型公司。
我们周边就有很多这样的微小制药研发公司,靠NIH的基金维持,等待实质性突破。
一旦取得一些成果,马上就会有资本进入,快速推动向临床的转化。

这些是最有活力的公司,因为研发经费来自于政府,但成果属于研发人员。

2,法律确保研发人员高收益

美国生物制药研发建立起了成熟的管理系统和经验,主要是由《拜杜法案》促成。
美国在1980年之前,也饱受成果转化率及其低下之苦,浪费了政府经费投入、造成科技成果闲置浪费,甚至部分成果被其他国家免费使用或率先申请专利,严重削弱了美国国家科技竞争力。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美国国会议员开始推动立法,力图制定统一稳定的联邦政策。
1980年,美国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最为重要的成果《拜杜法案》出台,法案主要内容是:
政府资助研究产生的成果权利默认由研发机构保留,大学等机构应积极进行成果推广转化;政府在大学等机构不能将科技成果服务于市场的情况下有收回成果的权利;机构与发明人分享成果转化的收益等。


按照美国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AUTM)的数据统计,在总收益去除学校机构运行成本过后,大学、院系和发明人大概各占三分之一,但不同学校的不同案例在比例上差别很大。
也有美国高校实行累计递减制,比如,累计收益不到100万美元,发明人得40%;累计收益介于100万至1000万美元之间,发明人得30%至20%;超过1000万美元,发明人得15%,等等。

法律确保了科研人员获益,成为研发的最大动力之一。


3,研发平台成熟

我们总提产业链,生物制药研发也是如此。
这些小公司所在地区,从学术机构研发(藤校和政府研究机构如NIH),到CRO和临床试验机构,到工业化生产和CMC,到Regulatory和联邦协作系统(FDA,VAERS,BARDA)一系列环节部署得更有序


我们之前曾通过两篇推文介绍过美国的一些值得借鉴的方法。
临床科研成果转化的春天来了?
调查了上百名赴美访问学者,我发现了美国临床科研之所以高效的最大秘密

疫情严重,个人能做什么?

做好隔离,戴好口罩,直到接种疫苗。





编辑:Henry。微信号:healsan

点击👇,关注医学科研

成长三部曲

给博士生的20条建议
给住院医师的八条建议
成为医学巨匠的17条原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生物医学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